Buddhist Verses & Silent Readings For Reflection (静思语) - Part 6

holytrinity33

Banned
Joined
Sep 13, 2021
Messages
5,252
Reaction score
4,690
旁邊四大天王,護法,護誰的法?護自己的法。這個要知道,不是護那個寺廟,護自己。我們講,這個世間人講自愛,自愛就是護自己。四大天王意思你懂得了,你能夠去學習,你真的自愛,那不是假的。第一個東方,天王的名號就是他修學的宗旨,東方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它的含義是什麼?保持自己。大到國家,小到個人,要從個人學起,人是國家的根本。怎麼做人?佛教給我們,做人要行中道。持國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中國文字裡頭的忠,盡忠。你看忠,心上是個中字,你才能持國。心不能偏、不能邪,不偏不邪這是真心,待人接物大公無私,這樣才能夠持國,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興旺自己的家庭。所以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太平,用這個忠字,他表這個意思。你看他手上拿個琵琶,不是他喜歡唱歌,那是表法的。琵琶是弦樂器,你要調到適中,太緊了它斷掉了,太鬆了它不響,一定調到恰到好處,音色才妙出來。這就是什麼?用中,用中道,不能夠不及,也不能夠過分,中國人講中庸之道,表這個意思。手上拿的東西是表法的,如何能做到中,不偏不邪,要像彈琴一樣的,調到恰到好處。這頭一個,教給我們立身處世總原則,總的標準。

  第二位增長,南方增長天王,增長就是今天講的要進步,人不能退步。德行要增長,智慧要增長,學問要增長,事業要增長,生活品質要增長,全方面的向上提升,這是興旺的氣象。方方面面的增長最主要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你才能提升,才真正增長。所以南方天王手上拿一把寶劍,寶劍代表智慧,叫慧劍,慧劍斷煩惱,取這個意思。這個綱領、原則都知道了,東方天王代表求福報,福是由中道而生的;南方天王代表智慧,一切增長都是從智慧裡頭生出來。你看,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福報、智慧怎麼得來的?另外兩個天王教給我們方法。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九集)  2012/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9
 

holytrinity33

Banned
Joined
Sep 13, 2021
Messages
5,252
Reaction score
4,690
西方天王廣目,廣目天王。廣目是什麼?多看,智慧來是你多看、多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阿彌陀佛遍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就是多看。今天講的考察、參觀,中國現在的名詞叫調研,調查、研究,就是廣目天尊,多看、多學習。人家長處我們學習,短處我們改進,就超過他了,你不多看怎麼行?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宗教,每個宗教都去學習,好的地方我都學,不好的地方我們改正,我就超過他了。不是神在保佑,不是,是你要懂得方法。廣目天尊,廣目手上拿的龍,也是蛇。龍跟蛇代表什麼?變化。你看這個社會變化無窮,你一樣一樣去看它,你看那個變化。這個手上拿個珠子,那個珠是什麼?代表不變,變化裡頭有不變,那是原理、原則你要掌握住,你才能夠應對這些變化。不變的是什麼?不變的在佛法叫菩提心,真誠不變,好善好德不變,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不變。你看,這就是那個珠代表的意思。北方天王叫多聞,這多聽。多看、多聽你才增長智慧,你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報。

  你看它就是一堂課,進天王殿就是一堂課,現在人沒人懂,把他當神明去膜拜,真在搞迷信。彌勒菩薩、四大天王看這樣都嘆氣、都搖頭,你們全搞錯了,它原本是個教育。所以佛法,教室跟博物館混合在一起,現在學校教室跟博物館分開的,你得到博物館去看去,佛教寺院那就是學校跟博物館結合在一起。你要懂的時候那其味無窮,裡面逛一趟,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為什麼?它提醒你。你進入大殿,你看建築,剛才講的,外面看是兩層,有真諦、有俗諦;裡面,真俗是一不是二。大殿裡面供的佛像、供的菩薩像,那是什麼?就像孔子廟一樣,對聖賢人的尊重。老師,不忘記老師,那是老師的紀念堂,塑的老師像。菩薩是學生,早年跟佛陀學習,有成就的這些學生。你在孔廟裡面看到孔子,多半是用牌位,看到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孔子當時三千弟子,有成就的人七十二個人。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九集)  2012/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9
 

waterbright

Senior Member
Joined
Apr 20, 2018
Messages
1,579
Reaction score
6,940

43. When dwelling, dwell above

Everyone who came to pay respect to Luang Pu would say the same thing: Even though he was almost 100 years old, his complexion was bright and his health strong. Even those of us who lived near him all along rarely saw his face darken or look exhausted or get furrowed in displeasure or pain. His normal state was to be quiet and cheerful at all times. He had few illnesses and was always in a good mood, never excited about events or affected by praise or blame.
Once, in the midst of a gathering of elder meditation monks who were conversing about how to characterize the normal state of mind of those who live above suffering, Luang Pu said,

“Not worrying, not being attached: That’s the mental dwelling of those who practice.”
 

holytrinity33

Banned
Joined
Sep 13, 2021
Messages
5,252
Reaction score
4,690
新加坡大同書齋

【 每日一課 】 群書治要 847
貴德 · 仁義
Esteeming Virtues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原 文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①必於是,顛沛②必於是。」造次,急遽也。顛沛,僵仆也。雖急遽僵仆不違仁也。
(卷九 論語)

註 釋
①造次:倉猝;匆忙。
②顛沛:仆倒。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

白 話
孔子說:「君子即便是一頓飯這樣短的時間,也不會離開仁。倉促不暇之時,他的心一定在仁;危險困厄之際,他的心一定在仁。」

英 文
Confucius said: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 ( Junzi ) would never act contrary to benevolence, even in between a short meal interval. In moments of haste, he sticks fast to it; in times of danger, he sticks fast to it.”
Scroll 9: Lun Yu
 

viethai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18, 2018
Messages
14,052
Reaction score
18,822
夢中你能做主.臨終時你就能做主
夢參老和尚

做夢時要是有把握,到死時一定沒有問題,做夢一遇恐怖事,你馬上或念佛號或念經典,念一句都可以,馬上就醒。因為你經常受佛教的熏習,〈大乘起信論〉專門講熏習,熏習的關係很大。例如我們現在聞法,你自己念經念佛號就是熏習,這種熏習的力量使你自己能做得主,如果你在做夢的時候,自己也遇到一些事物,遇到一些境界,總是勸人為善,一點惡念不起,不論看到什麼境界不起貪染,一點惡念不起,一點瞋恨心不起,睡夢中有人罵你,有人迫害你,不起瞋恨心,愉愉快快的接受,你就有道力了。到你臨終的時候,你願生極樂世界就生極樂世界,在你睡夢中能夠做的主,到臨終的時候你就能夠做了主。

我們睡覺做夢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跟人打架,跟別人發脾氣,乃至也有害人的情景,甚至醒著時候自己還想點要害人。自己五戒持得很好,睡覺就不一定了。不過佛說,這樣是不犯戒,做夢所做的事情不犯戒,或者殺生也不犯罪,如夢幻泡影,是假的,但是你不曉得活著也是假的,不過這個假的跟那個假的,是假中之假,要是功夫到了,能夠在夢境之中做得主或者是遇到外頭境界相,非發脾氣不可的事,對方侮辱你沒有理,你能忍得下,這叫忍辱,你能夠心平氣和的接受,你把他罵你的聲音當成風,聽到人家謗毀你的聲音當成風,根本不動念,遇到什麼損失的事都不動念,都是慧想。

人生禍福,用我們的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我們認為是禍,其實是福潛伏著,互為因果。佛教講互為因果,我們要相信因果,你做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存好心一定得善報,因果錯綜複雜的。我今生好心一輩子盡倒霉,有沒有這種事?是不是大家都說這個人是老好人,他盡遇到倒霉事,你曉得他內心做什麼?他自己最清楚,頂好是讓他自己明白,如果你盡做善事得惡報,這是做善事的果沒有成熟,等將來成熟時再享受,而以前做的惡果成熟了,現在你受以前的報,受過去就沒有了。

像《金剛經》上講,你遭了冤枉了,或遭了人家謗毀你,你前生的罪惡即為消滅,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現在講《地藏經》,大多注重在事上,在客觀的現實當中,我們一定要多建立淨信,不要遇事就懷疑,遇事就打退堂鼓,佛菩薩只能勸你,信不信由你,像說法者只能把這個道理跟你講,至於做主還是在你個人。
 

viethai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18, 2018
Messages
14,052
Reaction score
18,822
我們從無始以來流轉六道輪迴直到現在,
其間已造了不可思議的罪過;
不僅是無始以來的罪業,
即便這一生從小到現在所造的罪業,
也是不可思議的。

大家仔細想想,我們每天殺生、偷盜、
妄語、粗語等,身及口所造的惡業那麼多,
心上的貪嗔等惡念更多,
這一切都是很嚴重的惡業。

然而,我們每天所造的善業卻很少,
而且這些善業又多數是力量微弱的。
如果不做懺悔而死去,
我們的前途是什麼樣的呢?
用不著具有神通的人觀察,
自己就能知道,一定是惡趣。
所以,懺悔罪過是非常重要的。

——《慧燈之光》第四冊《大圓滿龍欽心髓內加行修法》
 

viethai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18, 2018
Messages
14,052
Reaction score
18,822
【最積陰德的十件事,一定要經常去做】

我們做一切好事,不需要別人知道,也不需要讓社會大眾表揚,這就是“陰德”。

下面這十件事,要盡量去做!

一、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遇到別人急難的時候,我們要及時伸出援手,就如同挽救即將乾渴乏水的魚兒;見到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要挺身而出,就如同挽救被密羅網住的鳥雀。

二、矜孤卹寡,敬老憐貧。

對於那些孤兒、寡婦、貧窮之人,我們要同情體恤他們,盡量去關懷、照顧她們。見到老人,當生起尊敬和憐憫之心,不可生厭噁心,早晚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

三、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出門在外的人,一旦錢糧用盡,舉目無親,比在本地的窮人更加無助。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出手幫助他們一下,雖然錢花得不一定很多,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雪中送炭,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

四、勸導他人向善。

勸導他人多行善事,也是在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而少做一件錯事,不僅對方會因此受益,作為勸人者也有功德,如果沒有你的一句話,或許對方就造下了惡業。

五、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

家裡富裕的時候,不要獨自享受,要多提攜窮親戚等需要幫助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多救濟鄉鄰和朋友;如果沒有的話,也要想辦法幫助大家渡過難關。

六、鬥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俗話說:“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公平,童叟無欺,不可以輕出重入,缺斤少兩。

七、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窮人得了病,又沒錢醫治,是最讓人痛苦難受的時候,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藥方和藥材,把藥方或者藥材施捨給他,不要計較利益,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呀。

在古代,人們長途跋涉出遠門,大多是靠步行,古人人心厚道,經常會在家門口或者道路兩旁的樹蔭之下,為過往行人準備茶水,以解除行人口渴難耐的煩惱。

八、助印經書,修建寺院、廟宇、道觀。

一切聖賢大德菩薩的經典,都是勸人行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所以應該積極地去印刷、流通。寺院、廟宇、道觀是講經說法的地方,要積極參與修建。

九、點夜燈以照人行。

城市裡雖然都有路燈,但在農村,很多還是沒有路燈的,因此可以在黑夜難行的地方放置一盞明燈,為行人引路。

十、持戒修身。

積累福報,除了去行善以外,還可以選擇修正自己,多去持戒修身,讓自己少犯錯誤,這其實就是在積累福報,你少造一個惡業,就是增加一份福氣。
 

viethai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18, 2018
Messages
14,052
Reaction score
18,822
【#障礙學佛的七件事】#海濤法師

要注意有七件事情必定障礙學佛,必須小心防範:

一、#遠離惡知識:
上面講親近善知識,另一方面也要遠離惡知識,什麼叫知識?飽讀經書,有學問之人,但惡知識也讀了很多書,只是沒有正見、沒有悲心。惡知識告訴你,不要作施食,鬼會來你家哦!那是出家人作的,不是在家人作的。惡知識告訴你,不要放生,破壞生態啊!他想盡辦法阻撓你作利益眾生的事情,他叫你不要追求勝法,只叫你作些世間的雜行。

二、#離於女色:
所謂離於女色也是離於男色。色欲是修行上的一大障礙。曾經有法師找過我,說他想來電視臺講經說法,我說好啊!結果他每次帶個比丘尼替他開車,替他張羅瑣碎的事情,我向這位法師說:「不要作不好的示範,你應該去度男眾。男歸男、女歸女,女生有女生的生活模式,男女相處久了會有感情的執著,對你、對她,都不好!」

所以各位要注意,一個女人如果跟其他女人合不來,只跟男人合得來,你要小心;一個師父如果身邊都沒有男眾,都是女眾,連侍者也是女眾,你也要小心。只要這個人還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心態,他就不能稱為善知識。

三、#離於惡覺:
什麼叫惡覺?執著自己的身相,生起貪愛染著。各位從小到大,天天照鏡子、天天愛漂亮,這也很不好,所以說「自觀形容,貪惜愛重,染著守護」。許多人每天照顧自己,頭髮經常變髮型、眼鏡經常換、衣服天天換。我不能說他壞,而是關心自己超過關心別人,太愛自己叫自戀狂,自戀狂怎麼可能愛別人?

四、#離於瞋恚、#嫉忌:
喜歡鬥、愛生氣、講是非、嫉妒心,這些都會敗壞菩提心。在密乘的教法中,當師父要把空性的大菩提法傳給弟子的時候,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所以才叫密法。也就是說,如果他觀察你還有嫉妒心、分別心,絕不能傳給你大手印、大圓滿。

噶舉派的教法,稱為「黃金珠鬘傳承」,黃金珠鬘是一個串一個,老師找到真正發心的學生,一直傳下這個教法,千百年來不間斷。

五、#離於放逸、憍慢、懈怠:
你要發菩提心,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性—放逸、憍慢、懈怠。作了一點善事,就以為自己作了什麼功德,看不起別人。

六、#離於外道書論:
有些人看經典的時間少,看雜誌、看報紙的時間多。那些叫外道書論、世俗文頌,閱讀那些文章不見得對道業有利益。必須記得,只要是「非佛所說」,就不要讚歎,不要讀誦。

七、#不親近邪見、惡見,不讓自己有不正見:
菩薩如果不能遠離這些,難免在學佛的道路上發生障礙。所以佛說:「不見更有餘法,深障佛道」,沒有看見還有其他的情況障礙成佛之道這麼嚴重的,就是指前面這七種情況。
 

viethai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18, 2018
Messages
14,052
Reaction score
18,822
【經濟蕭條,要賺錢想獲得財富,#先要學會以慈悲心散財!】

#佛陀在幾千年前已經告訴我們
📿#財富來源於佈施 📿

對於財富,大部分人都希望擁有越多越好,大家都喜歡積累自己的財富,然後花錢享受生活。

大家對於怎麼賺錢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市場上冒出很多關於如何獲得財富的書籍和課程,而只有極少數的人從這些書籍和課程中受益。

翻開這些書籍,你會接觸到很多思想觀念,似乎覺得說的都很對,但是你永遠在找下一本書籍介紹如何創造財富。如果你的思想觀念還沒糾正過來,那麼將會永遠被這些書籍和課程忽悠。

#佛陀在幾千年前已經告訴我們財富來源於佈施。

#獲得財富的根本在於佈施,至於怎麼推廣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開發客戶,還是投資技巧,那是屬於「術」的層面。

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我們即使積累再多的知識,#都是逃不過因果。

我們要收穫蘋果的果實,就要播下蘋果的種子,這是正因,陽光、水份、土壤只是助緣。

🔹️#財富的種子是財佈施,
財佈施又分為內財佈施和外財佈施,

☑️內財佈施就是我們付出體力、勞力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

☑外財佈施就是用我們的財富物質去利益眾生。

不管是內財佈施還是外財佈施,發心利益眾生才是關鍵。

大家都非常關心哪些項目賺錢,哪些投資盈利高,而對於如何用錢利益眾生,很少人會想過。

大家都希望積累足夠的財富,然後花在吃喝玩樂,個人享受上。

另外有些人為了求財,會去寺廟拜財神,祈求財神保佑他能夠發財致富。

我們中國的財神代表之一,範蠡,大家都很敬仰他,但是對於他如何發財背後的因果卻一無所知。

範蠡當年富可敵國,並且做到三聚三散。而範蠡經商成功的原因,有人會認為他有經商的頭腦,而真正讓他致富的根本原因是財佈施。

因為他將財散出去利益他人,所以廣結了很多善緣,同時因為捨得為他人付出的這顆心,讓他經商能夠站在他人利益、大眾利益的角度來思考,從而讓他經商有很好的長遠思維和全局思維。

錢有四條腿,你追它,它跑得比你快,而只要你有福德,錢就往你身上聚,能夠聚集到財富的人,必定是善於用財富利益眾生的人。

另外有些人觀察到社會有些人非常吝嗇,卻很有錢,就懷疑「財佈施得財富」這句話,其實他人的吝嗇,並不代表他過去沒有利益過眾生。

第二,有些人的陰德,你是看不見的,有時候,有些人表面吝嗇,但是他願意幫助受苦受難的人。

第三,有錢並不代表他能留住財富。

人擁有財富時,不惜福修福,那麼因緣成熟的時候,這些財富將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散出去,如得一場大病,遇到官非,被人騙取等。

有些人認為錢是自己辛苦賺回來,其實是你有這個福報,你才能獲得財富,否則即使你很賣命工作,也是過著貧窮的日子。

#而且富貴修道難,人財富豐足時,往往會過奢侈的生活,從而追求個人享受,這樣服務他人的意識就會變弱了。

到了一定的時候,身上的財富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流失掉了,而且再想獲得財富已經變得相當困難,因為福報小了。

所以能獲得財富是一回事,能否留得住財富是另外一回事。

要想獲得財富,#先要學會以慈悲心散財,#慈悲心散財就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出發來使用財富。

你用財富幫助很多人,為他人創造價值,那麼他人也會給你帶來利益價值,這樣不久財富又會回到自己身上。

付出永遠保持利益他人的念頭,能讓我們的行為產生善的力量。

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送出去是善的,對他人有益的,回到我們身上的當然也是有益的。

#可是有些人認為送出去給他人,自己就會少,如有些人認為自己擁有一百萬,佈施五十萬,身上的財富就會少了五十萬。

而事實上,你佈施出去的,只要你放下了,會在你預想不到的時候,成倍回來。

而且越是保持這顆慈悲心去運用財富,那麼財富不會因為你送出去了而減少,#它會在某個因緣成熟的時候,#加倍回到你身邊。

(轉載文章)
❤ 感恩網路善知識 ❤
卍 南無阿彌陀佛 卍
卍 嗡 嘛 呢 唄 美 吽 卍
卍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卍
_/|\_
 

ZhouXingXing

Master Member
Deluxe Member
Joined
Sep 7, 2008
Messages
2,987
Reaction score
3,659

你对「感受」还看得很重,你就不可能离开三界​

净界法师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萨道,你要放弃你的感受!如果你还在乎你的感受,你就一再的启动生死之门,你要离开三界,变成不可能!不管你多用功、不管你一天拜几千拜,只要你对你的感受还看得很重要,你就不可能离开三界了,不可能!因为你在走生死的门,你怎么可能出现涅槃呢?不合乎因缘法嘛。

我们要了生死,只有一个方法--慢慢把生死之门关起来,当然,不是说叫你现在--我眼睛也不要看了、耳朵也不听,不是这样了,佛法不是逃避,叫你都摄六根没有叫你关闭六根,是吧?就是说你今天遇到一个东西,感受的时候,你要能够见相离相,慢慢的知道: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缘生缘灭,你走过去就好了--无住!

把你的感受放掉,古人说的:「放四大,莫把抓」,不要老是抓着感受不放,它来就来、走就走,你要慢慢的放下你的感受,你才能够走上清净的智慧、清净的愿望的涅槃之路。所以,你必须面临抉择,没有人同时又要走生死之门,又走涅槃之门,没有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今天的菩提心,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必须要慢慢的关闭向外攀缘的这种老是跟着感觉走的这个门。那你说:我以前的生命的动力,都是感觉来引导我的了--我为什么愿意读书?因为我希望追求快乐,因为我读书能够得到好的工作,是吧?没有人真正喜欢读书了,很少了,大部分都是为了谋求好职位;但他为什么喜欢工作呢?他也不是真的想工作,他为了挣钱,是吧?那他为什么为了赚钱呢?因为他要过美好的快乐的生活……所以说穿了:人还是追求快乐感受嘛!

我们从小到大,一切的努力,只为了一个--追求美好的感受,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所以我们愿意读书,我们愿意牺牲我们的时间,去读书、去工作。但是快乐的感受出现了以后,我们也付出惨痛的代价。你看我们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轮回到现在,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有那种虚妄的感受,但是那个感受,付出我们的辛苦、带动我们的烦恼、带动我们的罪业,引生生死的轮回——我们就为了追求刀上的蜂蜜。

所以我们不能再为了感觉而活了,我们应该为了愿望、理想、抱负而活,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必须放弃你的感受,从今以后,你的生命,由愿望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的生死之门就慢慢的关掉了,你就走上了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道路了——走上了菩提道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佛的境界,但起码你上路了,是吧?你走上了菩提道了,成佛是迟早的问题,至少道路没有错了。
 

AUTUMN&WINTER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29, 2011
Messages
22,926
Reaction score
15,773
【最積陰德的十件事,一定要經常去做】

我們做一切好事,不需要別人知道,也不需要讓社會大眾表揚,這就是“陰德”。

下面這十件事,要盡量去做!

一、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遇到別人急難的時候,我們要及時伸出援手,就如同挽救即將乾渴乏水的魚兒;見到別人危難的時候,我們要挺身而出,就如同挽救被密羅網住的鳥雀。

二、矜孤卹寡,敬老憐貧。

對於那些孤兒、寡婦、貧窮之人,我們要同情體恤他們,盡量去關懷、照顧她們。見到老人,當生起尊敬和憐憫之心,不可生厭噁心,早晚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

三、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出門在外的人,一旦錢糧用盡,舉目無親,比在本地的窮人更加無助。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出手幫助他們一下,雖然錢花得不一定很多,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雪中送炭,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

四、勸導他人向善。

勸導他人多行善事,也是在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而少做一件錯事,不僅對方會因此受益,作為勸人者也有功德,如果沒有你的一句話,或許對方就造下了惡業。

五、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

家裡富裕的時候,不要獨自享受,要多提攜窮親戚等需要幫助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自己有能力,就多救濟鄉鄰和朋友;如果沒有的話,也要想辦法幫助大家渡過難關。

六、鬥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俗話說:“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公平,童叟無欺,不可以輕出重入,缺斤少兩。

七、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

窮人得了病,又沒錢醫治,是最讓人痛苦難受的時候,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藥方和藥材,把藥方或者藥材施捨給他,不要計較利益,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呀。

在古代,人們長途跋涉出遠門,大多是靠步行,古人人心厚道,經常會在家門口或者道路兩旁的樹蔭之下,為過往行人準備茶水,以解除行人口渴難耐的煩惱。

八、助印經書,修建寺院、廟宇、道觀。

一切聖賢大德菩薩的經典,都是勸人行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所以應該積極地去印刷、流通。寺院、廟宇、道觀是講經說法的地方,要積極參與修建。

九、點夜燈以照人行。

城市裡雖然都有路燈,但在農村,很多還是沒有路燈的,因此可以在黑夜難行的地方放置一盞明燈,為行人引路。

十、持戒修身。

積累福報,除了去行善以外,還可以選擇修正自己,多去持戒修身,讓自己少犯錯誤,這其實就是在積累福報,你少造一個惡業,就是增加一份福氣。
This thread is a good platform for no. 4. 随喜师兄们的功德! Namo Amituofo. We can also use this thread for no. 8.
 

holytrinity33

Banned
Joined
Sep 13, 2021
Messages
5,252
Reaction score
4,690
我這一生跟老和尚學,十方供養統統做法布施。除了法布施之外,救災的時候有,我們也有做,再布施醫藥、放生。我早年做三樁事情,是以印經為主,法布施。放生,放生是懺悔,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殺業很重,所以我回頭回得很快。抗戰期間我失學三年,去打獵去了,打三年獵,殺不少眾生。學佛之後讀《地藏經》才真正覺悟,所以學佛大概六個月我就吃長素了。再就布施醫藥,有一些老人生病沒人照顧,付不起醫藥費,我們每個月捐一筆錢交給醫院,專門照顧貧窮老人。其他的事情我們不做。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是以弘法為主,以法布施為主。國內有一些災難的事情,上一次汶川這個救災,我就提醒大家,從我們印經的錢裡頭撥一點錢給我。他們說一萬。我說太少了。十萬?還少了,至少一百萬。他們照辦了。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遇到重大災難不能不照顧。所以這個堅信根而拔疑刺,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不能夠輕易看過。

  『要當孝順』,這就是《觀經》三福裡面所說的「孝養父母」,你看「見於彼經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人不孝養父母就是沒有誠敬心,對父母不孝,對老師怎麼會誠敬?你要是跟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學,他不教你,為什麼不教你?你無法接受。誠敬心能吸收,不誠不敬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你學的東西是常識、是知識。誠敬人學的東西是智慧,不一樣,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誠敬從哪裡來?從孝親來的。現在人為什麼不孝親?不知道,不知道父母之恩,他怎麼會孝順?為什麼不知道?沒人跟他講。過去什麼人講?老師講。

  所以人是兩個人教出來的,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兩個人教出來的,缺一個都不行。父母在兒女面前說我對你有恩,你要孝順我,這話說不出口,不好講,要第三者去講。老師跟學生也說你要尊師重道,這話也說不出口,這個話要父母講。所以一個人教出來,是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把這個年輕人教出來了。現在兩邊都沒有了,父母也不教,老師也不教,他所學的全是知識。這個知識裡頭沒有德行、沒有倫理、沒有因果,這麻煩大了,知識愈高的造罪業愈多、愈方便,將來果報不堪設想。所以孝順父母第一重要。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六集)  2012/6/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66
 

AUTUMN&WINTER

Arch-Supremacy Member
Joined
Sep 29, 2011
Messages
22,926
Reaction score
15,773
Take refuges in the Triple Gems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nd be a true Buddhist. By taking refuges in the Triple Gems, one will not be reborn in the 3 lower realms (animals, ghosts and hells).

Follow the enlightened teacher, Buddha.
Learn the wisdom from Buddha. Learn the Dharma.
Life-changing lessons to learn from Buddha
Make Dharma our way of life.

Live wisely and meaningfully.


271826122_1877343892457532_5385822958994013746_n.md.jpg


----------------------------------------------------------------


NAMO AMITUOFO 南无阿弥陀佛

常念佛 福常在。 佛号不断 万事安。弥陀光照大千界。护佑一切念佛人。

Amitabha Buddha's lights illumine the three thousand great thousand realms, protecting and caring for all Amitabha reciters! Most grateful to Namo Amitabha Buddha.


If you are born without any good fortune and you live a poor and impoverished life , you can still improve yourself by doing three things. Donate generously despite your meagre income and little savings and you will get wealth . Donate your time and energy to spread the Dharma and you will be blessed with wisdom. Donate fearlessly and unconditionally so that you will obtain good health and longevity. If you donate generously and be charitable and helpful, you will be blessed in many ways. Recite Namo Amituofo and turn your life around.

大家一起来念 “南无阿弥陀佛”.




319056505_5758580507512083_8540431235572380748_n.md.jpg




NAMO KUAN SHI YIN PUSA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314814116_191610353430089_6524493287540389477_n.md.jpg



When involved in worldly things, you never think of death’s approach.
Quick it comes like thunder crashing round your head. - Milarepa.


318431409_5756831111020356_7792761389654401819_n.md.jpg



Do not be afraid of doing good deeds. It is another name for happiness. I know well that good deeds lead to a ripening, a blossoming, which is pleasing, joyous and happy for a long time.

318111438_511652577658271_6917915143254486278_n.md.jpg




256036239_285223126941376_7266291363994157084_n.md.jpg



316951177_694336282255072_5161611822887654160_n.md.jpg



92874450_553608721940462_5889825434828275712_n.md.jpg



284260384_420654406731580_1826280649391296409_n.md.jpg



83863626_1012225929151357_6200893741230718976_n.md.jpg


 

lingusthefungus

Supremacy Member
Joined
Jun 16, 2012
Messages
7,089
Reaction score
4,613
fayu417.jpg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白話:
眾生只具備少許善根、福德、因緣是不得往生極樂國的。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能至誠懇切地執持名號,若一天、若兩天、若三天、若四天、若五天、若六天、若七天,能一心不亂;等到壽命終了時,阿彌陀佛就會同其他聖眾現身在他(她)面前,使該人臨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If there are good men or good women who hear the name of Amitabha Buddha and hold the name with sincerity, for one day, two days, three days, four days, five days, six days, or seven days, they will be able to stay undisturbed; At the end of life, Amitabha Buddha will appear in front of him (her) together with other saints, so that the person will not be confused at the time of death, and he will be reborn in Amitabha Buddha's Land of Ultimate Bliss.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Namo Amitabha🙏
Namo Amitabha🙏
Namo Amitabha🙏
 

holytrinity33

Banned
Joined
Sep 13, 2021
Messages
5,252
Reaction score
4,690
  知足,《涅槃經》上說,「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要修學的。我們如果能像諸佛菩薩一樣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從哪來的?從少欲知足來的。人心地清淨,少煩、少惱、少憂、少慮,充滿了智慧,見色聞聲就能夠了達義趣,這裡頭有樂趣。「又《遺教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這句話用我們俗話來說,少欲的人不會巴結人。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是定的,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樣的人才能夠自度度他。為外境所轉,那就有麻煩,那很難成就。今天你所遇的這個外境,是很小叫小風小浪,你都受不了,你都被外頭境界所轉,你將來肯定遇到大風大浪,你怎麼辦?還能把持得住嗎?我們自己都以為行,我能把持得住,為什麼自古至今很多人遇到大風大浪把不住?那他不如我。如果我們有這種念頭、這樣的看法,我們肯定會被淘汰掉。為什麼?孔子說的那句話真理,一點都不錯,他用的比喻話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我們有驕慢的心,那些淘汰的人當然不如我,就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傲慢;有這一點點慢,到那個時候恐怕自己保不住。所以注意留心觀察人,發現他有絲毫傲慢就知道,不要說,慢慢看,你看他十年、看他二十年,然後你就了解聖人所說的話,那都是經驗之談。看到過去、看到當今,能夠預測到未來。

  說話得先看人,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能說。要看他接受的程度,真接受、假接受。假接受,不至於反對,也可以說,輕描淡寫;真接受,那你就得真告訴他,他會回頭,他會改過。不能改過,輕描淡寫帶過就好。總而言之,不跟人結怨,這是最高的一個原則。人與人相處都是緣分,縱然這一生只有一面之緣,也是過去生中的緣分累積的,不是偶然的。所以菩薩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結惡緣,也不結善緣,善緣跟惡緣都有情執在裡頭,結法緣,這個好,法緣完全智慧做主,沒有情識。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0集)  2012/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20
 

waterbright

Senior Member
Joined
Apr 20, 2018
Messages
1,579
Reaction score
6,940

44. Looking for new teachers

People practicing the Dhamma at present are of two sorts. The first are those who, when they learn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actice or receive advice from a teacher and get on the path, are intent on trying to follow that path to the utmost of their ability. The other sort are those who—even though they’ve received good advice from their teacher and have learned the correct principles of the practice—aren’t sincerely intent. Their efforts are lax. At the same time, they like to go out looking for other teachers at other centers. Wherever they hear there’s a good center, there they go. Meditators of this sort are many.

Luang Pu once advised his students,
“When you go to a lot of centers and study with a lot of teachers, your practice won’t get results, for when you go to a lot of centers, it’s as if you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over and over again. You don’t gain any sure principles in your practice. Sometimes you get uncertain and bewildered. Your mind isn’t solid. Your practice degenerates and doesn’t progress.”
 
Important Forum Advisory Note
This forum is moderated by volunteer moderators who will react only to members' feedback on posts. Moderators are not employees or representatives of HWZ. Forum members and modera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osts.

Please refer to our Community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Terms of Service and Member T&Cs for more information.
Top